给广大网友提供大量的问题与专业回答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问答 > 正文
已解决

行大事者不拘小节大礼不辞小让(谋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

来自网友在路上 146846提问 提问时间:2023-05-01 20:54:50阅读次数: 46

最佳答案 问答题库46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行大事者不拘小节大礼不辞小让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行大事者不拘小节大礼不辞小让以及谋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什么意思?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是什么意思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什么意思?

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出处节选】《鸿门宴》——两汉:司马迁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运姿何辞为?”

【白话译文】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悉悄尘告辞干什么呢?”

扩展资料

1、《鸿门宴》创作背景

《鸿门睁禅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2、《鸿门宴》鉴赏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

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是什么意思

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出自: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原文: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译文:

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

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羽;兄轮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发怒,不敢亲自献上。您替我把它们闭判献上去吧。”张良说:“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轿尘改(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为《项羽本纪》。

99%的人还看了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行大事者不拘小节大礼不辞小让(谋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http://ask.ycslggx.cn/2-1504-0.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推荐回答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tk order by newstime desc limit 18